受夠了被治不好的疼痛折磨?

看看 M.G. 如何打敗腰痛,不再天天受腰痛折磨!

(Google Review真實評價,翻成中文,點此看原文)

"我的同事向我推薦了Derrick。自從我的第二個孩子出生以來(8 年前!)我一直患有腰痛

我為了腰痛看過整脊治療師(chiropractor)一段時間,整骨之後我下背部感覺症狀更糟了

當我的同事告訴我她看Derrick的經歷以及她如何迅速好轉後,我就也想試試看。

第一次治療後,我感覺比想像中還要輕鬆!我非常驚訝,因為其他一切的治療都沒什麼用。現在已經進行了幾次治療,我可以誠實地說我的背痛幾乎不存在了。我簡直不敢相信我的背部感覺這麼好!

他也有給我家庭作業,讓我在自己的方便的時間做,以加速我的療程,所以你大概也會有一些回家作業要做。

我無法用言語表達我對Derrick的感激之情。他讓我覺得很舒服,也很安心。他非常尊敬我,在他手下我感到非常安全。Derrick還花時間告訴我他到底在做什麼,並向我展示哪些肌肉受到了影響。我向所有遭受疼痛折磨的人 100% 推薦他。你不會後悔的!"

結構療法,專治久治不癒的棘手疼痛

打敗疼痛,奪回您的人生!

真的嗎?上面的不會是特別個案吧?

看看其他人怎麼說:

(想看翻譯—請點擊用戶圓形圖標)

到底什麼是結構治療?為什麼能這麼有效?

許多病患都提到自己因肩、頸、腰等部位疼痛困擾多年,多方嘗試過西醫、中醫、整脊、物理治療、按摩等方式卻效果有限,但是在結構療法下的幾次治療就獲得明顯改善。

這是因為很多這種所謂"治不好"的疼痛,根本原因都是組織間的沾黏導致,也就是所謂的「結構錯誤」。

結構治療最獨特的核心,就是一套新的觸診方式,能直接找到身體沾黏點的位置和沾黏的型態,自然能夠精準的解開這種沾黏,所以往往能在短時間內大幅改善症狀。

這種沾黏客觀存在,只要是真正掌握結構治療的醫師,都能找到。而且這種沾黏,可以在內視鏡下看到。例如常見的問題五十肩,我們觸診出來的沾黏,是可以用關節鏡(arthroscopy)確認它是真實存在的。

結構診斷甚至能找到普通MRI都找不到的問題。但這並不是魔法,而是物理性質決定的。MRI是人類目前最先進的醫學掃描手段,但先進就代表貴,貴所以追求成本效率,而成本效率最高的MRI就是讓你躺著、靜態拍照,因此普通的MRI掃描的是身體的靜態狀態。但很多沾黏是要在動態狀態下才能觀察到的,所以普通MRI檢查不到。這就是為什麼常常明明患者很痛,做完MRI卻一切正常,找不到原因。

在您第一次就診時,我們會帶您感受到自己身上的各種不同的沾黏點,並且讓您體驗沾黏解開後的巨大改善

全新的觸診方式,精準找到身體沾黏位置

結構這麼厲害,為什麼好像很少醫生做?

結構治療是台灣結構名醫林兩傳老師,在家傳以及跟好幾位老師學習的基礎上,多年行醫後總結出的一套全新療法。

(林兩傳老師臉書)

而老師在台灣以外的教學活動大概是 2016-2017年才開始,中間又碰到疫情,所以海外學過的學生自然比較少。

而且結構的核心是精確的觸診,真正的去看到身體結構哪裡出問題了,偏重於實作,而非只是一套文字理論,也不是一套固定的操作程序,門檻高,自然學會的人就少

就像是中醫把脈,就算一本書理解跟背誦的滾瓜爛熟,但是從來沒上手摸過,給這樣的醫生診斷,很難讓人感到可靠。

也像是外科醫師,不是把解剖學、外科學的書讀得很熟了就能上手操刀一樣,而是得先觀摩、然後當手術輔助、磨練外科基本技能(如縫合切除),之後在資深醫師的監督下進行簡單手術,如此一步一步才能培養起來。

強大的療法自然難學,難學所以願意學的人就少,學會的人更少,因此自然很少看到專門做結構治療的醫生。

結構治療在海外教學時間短,且比較難學

醫生是哪位?

是2014年畢業和考到加州針灸執照,然後2017年跟林兩傳老師學習結構,並從那時就專門做結構治療,至今行醫十一年,專門做結構也有八年

會選擇專門做結構是因為我這個人喜歡實實在在做事,診斷、治療都要根據於證據,不喜歡瞎扯,不喜歡當個話術醫生。

而我自從畢業後其實也跟很多老師學過,其中只有林兩傳老師能做到「不問診、直接觸診、然後預測哪裡痛」。也就是說,只有結構真正看到病人身體的情況。

例如我前陣子治療一個八歲小孩,他的症狀是跑步的時候,一開始跑步,兩腳的腳後跟就會痛。(疼痛度 2-3/10)

父母帶他做過各種檢查,MRI也照了,找不到問題。西醫沒辦法所以也帶他找過中醫師,診斷是「腎陰虛腳痛」,中藥也吃 了,針灸也扎了,一點改善都沒有。相信不少人有類似的經驗。

之後我幫他檢查,發現他其實就是腳踝的跟骨和距骨之間韌帶和肌腱有沾黏拉住了一邊一針,讓小孩下床去跑,當場痛就好很多,再一邊各一針,再下去跑,基本上就沒痛了

大概過了兩周我跟病人追蹤(下有簡訊截圖),說現在跑步痛只有 0.3/10(本來是 2-3/10),前後我只用了四針而已

所以我很感謝我有幸碰到林兩傳老師,然後學會了結構,因為我不用瞎掰病人「肝火旺、腎虛、脾虛」;這些問題當然有,但是不能甚麼都硬套。

Dr. Derrick Yang's Portrait
Dr. Derrick Yang's Portrait

您好,我是 Dr. Derrick Yang

Parents of the 8 years old boy replying to Dr. Yang's text saying only 0.3 out of 10 pain left
Parents of the 8 years old boy replying to Dr. Yang's text saying only 0.3 out of 10 pain left

所有問題統一價,初診半價優惠

初診:$50(正常看診時間)

非初診:$100

不管看多少問題,也不管用甚麼方法,不管扎了幾針,看診一次都是同樣價錢

初診優惠僅適用於正常看診時間內的初診。

我們可以開給 HSA 或 insurance reimbursement 的收據,但是我們不收保險。因為保險複雜的政策,會讓我們無法全心專注在給您最好的治療

結構要治療幾次?

大多數症狀在第一次治療後就會有改善

至於要治療多久,是依照症狀的改善程度而定。

基本上都是先一周治療一次,當症狀一周基本沒出現,就延為兩周一次,然後三周一次,依此類推。之後如果有定期回診的必要性就大約四到八周定期回診一次。

很多情況都不需要定期回診,例如您是彎腰抬東西扭到,治療好後,我們會教您抬東西時應該要蹲下而非彎腰,避免未來再次受傷,就不需要長期回診了。

我們也會盡量幫您找到疼痛反覆出現的根本原因,讓您不用定期回診。

像之前有個做IT的病人,我們就討論出,他反覆頸痛的原因可能是他常轉頭看第二個螢幕,也常下意識地把頭往前伸靠近螢幕。在他調整後,反覆頸痛的情況就好很多

還有另外一位老先生反覆大腿外側痛,後來才找到是餐桌的椅子不對,他用的是吧檯用的高腳椅,換掉椅子之後大腿外側就很少痛了

如果真的找不到原因,那就可能得長期回診,常見的情況包括:
1. 十年以上長期疼痛
2. 體重300磅造成腰痛
3. 長期中高強度運動
4. 長期辦公室久坐用電腦
5. 真的找不到原因的疼痛反覆小痛

舉例來說,有個腰痛了十年的病人,治療了四次之後腰痛可以消失一周,我們就改成兩周一次,之後也很快改為三周一次、四周一次,但是因為她的工作和體重,就是得挺著接近三百磅的身體,不靠椅背地坐在病人身旁,椅子也不能換,因此沒有任何調整的空間,所以得長期回診,目前她一個月回診一次(期間內基本不痛),也不想延長間隔時間,

可以喔。

因為結構治療的治療手段很多,在針之外,還有手法、刮法、刷法、敲擊、按摩等很多方法

而扎針還是最直接能把沾黏分開的方式。

但是我們扎針的時候,跟一般中醫師扎針講究「快狠」不一樣,我們扎針會盡量慢跟輕,把不適度控制在輕度、中度,大多數人能承受的範圍內。

扎針的感覺因人而異,而「酸爽」是比較典型的反應,感覺「終於解開了~」

我們也會先讓您試個一兩針。大多數本來有點怕的人,試了一兩針之後都還能接受。包括那個跑步會痛的八歲小男孩,也說「其實還可以。」

如果真的不行也是有很多其他辦法可用,所以不用擔心。

看診一次約為五十分鐘。

就診前請稍微吃點東西,空腹就診容易暈針。

就診請穿寬鬆短衣短褲,如果天氣冷請在外穿室內可脫的衣物,請不要穿牛仔褲或裙子

如果有需要收據(for HSA or insurance reimbursement),請跟醫生講。

如果有MRI、X光等影像資料,請跟文字報告一起預先準備好在手機的照片內,或前一天先發給醫生。在診間內沒辦法讀取CD/DVD內資料。

周一到周五,到達後走大樓梯上二樓,上樓旁即是 Ste 250,跟前台找 Dr. Yang 即可。

週六前台沒人,到達後,請上二樓找 Ste 250,然後進入右轉找 Room 16。

大樓梯旁有電梯,但有時候會壞掉,想確認當天情況請提前簡訊 949-233-9597。

第一次看診時會發生什麼?

首先我們會問您目前想要治療的問題,以及這個問題的種種特徵。例如哪裡痛?有多痛?什麼時候痛?痛多久了?做過哪些治療?等等

再來我們會給您一個完整的結構檢查

檢查後,我們會帶著您去感覺自己身體是哪裡沾黏住了,以及讓您了解目前的問題大概是因為哪裡沾黏住而造成的。

之後我們會在您可接受的範圍內,設計治療方案,通常會讓您先試個一兩針,看看是否能接受

再來就進行治療。而我們的治療是分階段的,每治到一個程度,就會讓您起來體驗看看症狀是否有改善。通常都會有相當的改善

之後我們會跟您詳細解釋治療後要注意的事情。包括:
1. 回家後的護理
2. 回家後能自己做,縮短療程的事情
3. 可能要往哪個方向去找疼痛根本原因
4. 後續的治療安排

有動開就不會。

沾黏是實質存在的沾黏,用針點開會造成實質上的小傷口,有傷口就確實有可能一部分會重新粘回去。

但是因為針很細,這種傷口也很小(扎針的地方是找不到小孔的),只要治療後有動開,就能最大程度地減少粘回去的程度

而之後解開的沾黏,不會沒有原因憑空惡化。反覆惡化就一定有讓他惡化的原因,要找出來。

更多的細節請見「看診後要注意甚麼?

當我們做動作而收縮肌肉的時候,相鄰的肌肉之間會有摩擦,摩擦多了就會受傷發炎。例如有個人一天走八千步,那相關肌肉之間就至少摩擦八千次。

發炎後不動開,讓組織在靜態中修復,就會產生沾黏。也就是說,只要動開肌肉,就能最大化地減少沾黏的產生。

所以不只是運動前要熱身,運動後也要做活動度訓練,讓全身動開,就能盡量減少沾黏。

因為同樣的原因,所以治療後,也要做活動度訓練

有人可能會說:「我不運動是不是就不沾黏了?」是的。但是這樣肌肉會萎縮,而肌肉量是人體健康重要指標之一,所以不能選擇不動。

最好的做法是「沒有痛就要運動,而且每天都要活動度訓練,尤其是運動前後。

為什麼會出現沾黏?

治療部位的痠痛通常持續一到三天,也可能半天、五天或七天,這都是正常的。

而且這段時間可能會出現各種新的變化,例如治療部位突然抽動、以前不痛的部位突然痛一下,這是身體結構重新平衡張力的正常現象,通常在痠痛消失後,這些變化也會隨之消退。

如果痠痛持續的時間太久無法接受,請跟醫生聯絡。

治療部位痠痛
治療後感覺很累

治療後有時會感到很疲倦,就像運動後的痠痛一樣,這是副交感神經啟動、身體開始修復的徵兆。

這時請把握機會早點休息,這樣能強化療效並縮短療程。

本來有點緊痛的部位變得更緊或痛

治療後偶爾會出現「本來只是有點緊,治療後痛起來」的情況,這是因為身體的神經傳導頻寬是有限的,身體會集中感知目前張力最高的部位。因為最大的問題改善了,所以就開始感知到次要的問題

這代表有其他部位需要治療,所以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請盡早預約下一次治療。

治療後可以溫敷嗎?

治療後,如果醫生沒有特別講,在治療部位痠痛消失前,請最多只進行少量溫敷,使用電熱毯低溫敷十分鐘,或洗澡時多沖五分鐘。

過度溫敷可能導致局部發炎,從而延長組織恢復所需的時間。

治療部位避免用力

治療後三天內,治療的部位請避免用力。

正常的生活、走路、買菜、散步十分鐘沒問題。

但請避免舉重、搬家、搬行李、長途走路、快走、跑步、打球等任何額外用力行為,否則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

如果想開始新的運動計畫,請跟醫生商量。

另外如果有在做physical therapy的訓練或拉伸,請跟醫生討論是否暫停。有很多案例是訓練或拉伸後症狀嚴重惡化

避免用力但是要動開

治療後一周內,每天至少進行兩次 mobility exercise。這能最大地減少重新沾黏會去的程度,進而縮短療程。

如果症狀反覆惡化

如果治療後出現「症狀改善幾天,可是之後又會惡化回去」的情況,代表生活中有個因素會造成這個症狀,請配合醫生找出元兇

常見的包括不對的椅子、辦公桌太短、螢幕左右放、長期特定的錯誤姿勢。

也有比較低的概率是腫瘤,所以如果一直反覆不好,強烈建議照X光或MRI排查。

我們完全理解,當面對一項新的治療方式時,有各種顧慮是難免的。因此以下是我們的承諾:

有時候,身體累積了太多結構問題,使得我們無法在第一次治療就找出真正的關鍵點。這時,我們會建議您至少嘗試三次治療,給我們足夠的時間深入找出核心問題,並加以處理。

如果在完成三次治療後,您仍然沒有明顯改善,我們將全額退還這三次的費用。換句話說,您無需承擔任何風險,只需給我們三次機會。

此外,如果我們判斷您的症狀並非以結構為主,我們也會誠實告訴您,並依據我們的專業經驗,建議您該看的專科。

最後,不論您進行了幾次治療,只要您在過程中感到不滿意,覺得不值得、浪費時間或金錢,只要您提出,我們也會誠意處理,在合理範圍內退還費用

因為我們始終相信,真正有效的醫療,除了療效,更應該讓人感受到尊重、誠意與安心。

如果結構治療對我沒效怎麼辦?

地址 & 開診時間

地址

4000 Barranca Pkwy Ste 250 Room 16

Irvine, CA 92604

開診時間

Tuesday 9am - 6:30pm

Friday 9am - 6:30pm

Saturday 9am - 6:30pm